小芝心很早就會叫媽媽跟爸爸,但是她的指稱對象是錯誤的。
小芝心肚子餓的時候,叫媽媽;想要人家抱的時候,叫媽媽;想要玩的時候,叫媽媽;……簡單來講,她的媽媽無所不在,只要是她想要的東西就叫媽媽,如果她想要玩玩具A,就會大叫媽媽媽媽,這時候她娘——也就是我——就必須判斷她在叫啥:「幹嘛,妳想喝水?」水被推開。「妳要抱抱?」阿娘被無情甩開。「妳要ㄋㄟㄋㄟ?」小芝心揍人了。「玩玩具喔?」遞給她玩具B、C、D,然後都被狠踹。『媽媽、媽媽、媽媽!』小芝心拚命攻擊媽媽(我)且強力呼喚媽媽(玩具A),直到我把玩具A給她才罷休。過了不久『媽媽、媽媽、媽媽!』喔,「妳又想幹嘛?」
之前我也說過,小孩子在剛開始建立語詞的時候,大多是從可見的物品開始的:杯杯、水水、車車;或是簡單的事項:洗澡澡、喝ㄋㄟㄋㄟ跟ㄅㄨㄅㄨ(我家的嗯嗯);不具體且抽象的事物對小孩子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他們或許可以感受大人是高興或生氣,但是『竊喜』、『悲傷』、『氣憤』這種比較有深度的情緒就比較困難,哪天小孩子忽然迸出:「媽媽,妳在竊喜喔?」可以檢查一下他接收資訊的來源是否不恰當。
對小芝心來說,不具體且抽象的事物還有一個:就是平常不見蹤影、遠在高雄當兵的爸爸。(啪)
所以小芝心要怎麼叫爸爸咧?爸爸又不在、她要叫誰?——她把爺爺當成爸爸了。成天對著公公叫阿爸、阿爸的,但是小芝心能正確的叫出阿嬤,這也是她唯一能完全正確指稱的對象,婆婆也會拿此來跟公公炫耀,所以疼愛小芝心的公公顯得很惱怒:「我是爺爺、爺爺!阿公!叫我阿公!」
小芝心:「爸爸、爸爸!」
公公:「我是爺爺!叫對了才抱妳!」
小芝心:「阿爸、阿爸!」
公公:「阿公!我不要抱妳!」
小芝心聲轉淒厲、句句控訴『阿爸』的狠心:「阿爸、阿爸!」
公公只好無奈的抱她。就這樣爺爺一直是阿爸。
大芝心:「泣!小芝心不要我了!」
- Aug 01 Fri 2008 16:34
小芝心的媽媽、爸爸跟阿嬤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