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二哥的唬爛,他(一歲)跟我大哥(二歲)第一次說話的場景是這樣的:
  我大哥跟我二哥只差一歲(整整一歲),玩混都在一起,某天兩隻小孩趴在牆壁上學站得更穩,然後我娘把我大哥叫過去,之後我大哥又顛仆的走回來繼續趴牆。
  老二:『媽叫你做什麼?』
  老大:『她要教我說話。』
  你問我真的假的?當時我又還沒出生,不過出生以來二十幾年,倒是常常見識我二哥唬爛的功力,騙人不眨眼比喝白開水還簡單,連他自己都相信那些唬爛是真的,這可是了不起的最高境界。
  小孩子在真正『說話』之前,其實有段很長的學習過程。
  一開始他會盯著聲音來源看、發出簡單的喉音,再大一點已經會嘰咕嘰咕笑了,喉音也進化成咿咿呀呀的不明聲響,哭到沒人理時可能還會發出一些怪異的聲音試圖引人注意;接下來,他可能會模仿常常聽到的聲音,像是『ㄇㄢㄇㄢ』、『ㄅㄚˇㄅㄚˊ』、『汪汪』,不過小孩子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叫什麼,大概要到十個月大以後,才真正能理解一些簡單字句的意義,例如『不可以』、『乖乖喔』。
  關於先叫爸爸還是先叫媽媽的問題,如果你是一起訓練的,那小孩子可能會先學會『爸爸』,個人認為是因為爸爸的ㄅ屬於輕唇音,比媽媽的閉唇音ㄇ好發音的關係;如果你只訓練孩子叫媽媽的話,當然孩子會先叫媽媽,只不過剛開始叫媽媽或是ㄇㄢㄇㄢ對小孩來說都差不多,只代表著『我餓了我要吃東西』。
  大約在三歲左右小孩子進入語言爆發期之前,平常就應該多灌輸小孩子許多單字詞彙,多跟小孩子說話,『不要以為他聽不懂』,他只是還在吸收,一開始可以是名詞認知,例如指著自己:『媽媽』,指著大芝心:『爸爸』,或是跟他玩『小芝心』,舉手答有的愚蠢遊戲,當然還有『貓』啊『狗』啊『桌桌椅椅』,接著是很普通的結合字句,就想像你在幫小孩上文法課吧!不管他懂不懂,多跟他說,也鼓勵他有反應,他說話時多傾聽。
  至於小芝心現在的胎教是什麼咧?
  『你好、你好!』
  『再見、再見!』
  很棒吧?
  所謂的發展進程並沒有一定,除非小孩子到了兩三歲還不太會講話(不是指流利的那種講話),才有必要做檢查或是省視原因何在;如果小孩的聽力有問題,是很難學會說話的,因為聽不見就很難模仿,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必須注意孩子的聽力,很簡單,如果你大聲在他耳邊吼他還不會哭的話就送醫吧,愈早發現愈早治療,聽力真的無法恢復就特別送去學說話,愈早愈有效!
  除去生理限制之外,我所知的還有一種狀況下孩子『不會』說話。
  我國中導師第三胎終於生了個兒子,公婆嬌寵得要命,什麼事情都不容我們老師插手,直到小孩三歲了老師發現他兒子『居然還不會說話』,仔細觀察之後才發現:小孩子根本不需要會說話!因為奶奶完全的了解他,他什麼哭聲代表什麼意思:他餓了、他要上廁所、他想睡覺……奶奶一清二楚並會立刻做出回應,幫他抱過來抱過去(所以當然三歲了也還不會走路),如果大家都這樣養小孩,我相信小孩遭遇的不是三歲了還不會走路不會講話這麼簡單的障礙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zhix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